腦出血中風,
腦出血中風,
引言
腦血管疾病近年逐漸有年輕化的傾向,無論銀髮族還是年輕人都應該正視這個疾病。
銀髮一起玩\編輯部 Phoebe Lu
發表日期 : 25 1 月, 2022
名人罹患腦血管疾病的案例層出不窮,2022年1月知名藝人納豆就因突發性腦出血昏倒送醫,治療過程中一度失去記憶,經歷多次開刀才總算康復出院,直至今日仍需復健。
▲圖/納豆FB
腦血管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資料指出,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終生的發生率是六分之一,接受治療後黃金恢復期平均落在三個月、復健需要半年至一年,如果沒有立即接受治療,即使存活後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障礙,造成中度至重度殘障的後遺症,導致患者生活無法自理。
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俗稱的腦中風)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2到第4位,其中60歲至79歲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性命。腦中風失能後的後遺症也是台灣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
除了帶給患者身心上的痛苦,也造成本人及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全家人生活品質,由此可見預防腦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尤其近年更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延伸閱讀:突然頭暈、手腳單側不聽使喚?小心腦血管出問題,中風前兆莫輕忽!
三種腦中風類型以及主要症狀
一、缺血性(腦梗塞、腦缺血)中風:因腦血管病變造成血管狹窄,或因其他部位血管內有雜質或血塊,形成血栓,導致腦組織壞死和功能失調。
二、出血性(腦出血)中風:腦血管破裂形成血塊壓迫到腦組織,常見疾病有腦組織內出血、蜘蛛膜下出血。
三、暫時性腦缺血發作:暫時腦部缺血引起中風,通常在24小時內可以完全恢復,不會留下後遺症。
以上三種腦中風的主要症狀大同小異,常見症狀包含突發性的劇烈頭痛,伴隨噁心嘔吐,嚴重可能併發失去單眼視覺或雙眼視覺,或是突發性的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走路不穩,臉部會也出現歪斜、講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症的情形。
腦中風的10個高風險族群
◎抽菸:菸草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加速動脈硬化導致腦出血。
◎喝酒:飲酒過量會讓中樞神經變得興奮,血壓上升和心跳加快,容易誘發腦出血。
◎高血壓: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壁容易受損,容易併發血栓引起缺血性腦中風。
◎糖尿病:血糖過高造成血管病變,造成腦中風的機率增加。
◎心臟病:有些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容易產生血栓,血流跑到腦部塞住血管引發腦中風。
◎高血脂症:膽固醇及脂肪沉積在血管壁,引發血栓、血管硬化。
◎頸動脈狹窄: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會影響腦部的血流狀況,容易在狹窄處產生血栓。
◎肥胖:肥胖的人除了容易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也可能導致腦中風。
◎家族中出現腦中風家族病史者
◎過去曾罹患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者
認識中風徵兆!牢記「FAST」口訣
「F」=FACE,讓患者做出「微笑」的表情,觀察患者臉部表情,檢查兩邊的臉是否有對稱。
「A」=ARM,請患者把雙手抬高並平舉,觀察患者的手是否會因為無力而垂下來。
「S」=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並觀察對方講話時咬字是否清晰、能不能完整講完。
「T」=TIME,當以上三種情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務必明確記下患者發作的時間,然後立刻送醫,爭取黃金治療期!
降低中風風險的6個原則
一、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比常人高出將近三倍,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
※患者需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
二、健康飲食:掌握「三少二多」原則,即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以及多蔬果、多高纖;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少於2.4公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1茶匙)。
三、規律運動:維持每週五次或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民眾可依照自身情況從事健走、健身操、跳舞、慢跑、騎自行車等活動。
四、健康體重:肥胖患者(定義:超過理想體重20%以上)會增加高血壓、冠心病、心衰竭或中風的風險,建議民眾BMI維持在18.5~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五、遠離菸酒:無論是直接吸菸者,或是被動吸入二手菸或三手菸的民眾,以及過度飲酒者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建議民眾遠離菸害及酒癮。
六、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項目包括血壓、血糖、血脂、BMI、腰圍等,只要發現異常就要立即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腦中風辨識3口訣,無法輕易完成任何1項動作請速撥119!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