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信託 退休金規劃
安養信託 退休金規劃,
引言
把錢花在刀口上,拒當下流老人!五十歲以上,準備退休或已退休人士,應妥善規劃退休後的資產,理財專欄作家建議所有「即將退休者」該具備的財務觀念。
銀髮一起玩\時報出版 合作書摘
發表日期 : 30 12 月, 2022
給「即將退休者」的投資建議⋯⋯
建議「每年進行財務體檢」(或生涯模擬):
- 依現有條件及各種推估,了解現有資產可支應多久的退休生活?已備妥的資產是否屬於「安全水位」?
- 進行資產配置:原屬「積極型」的資產組合,理應轉往「保守型」的組合。
- 檢視現有保險的保障是否充足?
之前,曾有一篇國外的文章,引用PGIM 投資管理公司退休研究長布蘭奇(David Blanchett)的說法表示,退休才沒多久的投資,對市場震盪的承受度最為脆弱。所以,他得出「金融市場大跌的2022 年,是個危險退休年」的結論。
當然,退休之際才遇到金融市場大跌,對於退休者來說,有的人還有選擇,有的人則無從選擇,例如退休年齡已到,不得不屆齡退休。但不論如何,個人會建議預備要退休的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首先,就是要先檢視自己所準備的退休金,是否足夠退休後的生活?
預備退休的人得思考:有沒有辦法延後退休?
假設當事人受限於大環境的限制,不得不屆齡退休。那麼,就要另外想辦法「開源」、「節流」,以便讓退休計畫不受到任何干擾。
舉例來說,可以找兼差的工作、把個人嗜好,想辦法「變現(變成現金)」;又或許有自住房,也還能夠透過「以房養老」,「榨」出一些退休金出來。亦或是可以延後退休、再工作幾年、多存一點退休金;假設不能延後退休,則就只有「縮減開支」一途。
至於在「節流」部分的方法,可以先從平日開銷大的人、事、物著手,像是耗費金錢較多的名車,或是常習慣跟朋友應酬並搶付帳等習慣,一定要儘早去除掉;把都市的房子出租、獲取租金收入,自己搬到生活費比較便宜的鄉下去住。特別重要的是:如果有壞的債務,一定要優先清償才是。
其次,只要準備3 ∼ 5 年生活費,其餘資金仍然可以繼續投資。
事實上,所謂的「退休金準備不足」,也許並不如當事人想的那麼嚴重或不能解決。因為,就算現在要退休,也並不一定立刻要將投資資產全數變現。特別是高齡長期照顧的費用,通常不會在民眾剛退休時候發生。
所以,退休前幾年的生活費,可以先靠勞保+ 勞退的挹注(特別是勞保有破產危機,絕不能長期倚靠),再透過長期投資的方式累積資產,以做為日後長照的需求之用。儘管在面臨退休之際,不代表立刻要將所有投資資產進行「變現」,但是:手邊一定要維持約1 ∼ 3 年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除此之外,其餘的現金都應該拿去做投資,且持股比重,一定要大於固定收益資產。
至於實際「退休後」,就要調整以上的比例。那麼,這筆「緊急預備金」要預留多少?又該存放在什麼樣的資產標的上呢?專家們認為退休後的緊急預備金,基本上以「夠支付3 ∼ 5 年生活費」,並視「個人心裡的安全度」而定,且與個人實際投資的財務狀況,以及風險、報酬間有關。當然,以上的3 ∼ 5 年,還得看當事人有沒有其他的現金流(例如勞保或勞退)?
而且這筆錢最好是放在現金(因為考慮流動性及價值不致於虧損,因此以存款或貨幣型基金為主。債券到期前仍有跌價風險的公債或投資等級債,也許不一定適合。至於6 年期的儲蓄險,因為期間毫無流動性可言,並不建議持有)上頭。但假設財力還充足,且完全無法容忍退休後生活費有任何減損的人,則可以考慮買年金險進行「保底」。雖然它的投資效益不高,但至少可以讓被保險人「有一口飯吃」。
再者,退休後仍可投資,但不能「抄短線、要求過高報酬率」
如果民眾一心只想用超高的報酬率,來補足退休金的不足,恐怕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樣,只是更把自己曝露在市場更大的風險中而已。所以,如果已有退休的打算,在退休時間靠近之前,就要預先做好準備,例如把原先已準備好的生活費或資產,擺到波動性低的資產上。而且,一定要「每年進行財富的體檢(或生涯模擬)」。其中的重點有二:
首先,依現有條件及各種推估,了解現有資產可以支應多久的退休生活?已準備的資產是否屬於「安全水位」?
其次,進行資產配置。原本屬於積極型的資產組合,就應該轉往保守型的組合。
再者,也要同時檢視已有保險保障是否充足?
以上所說的「資產配置」,就是股、債比的配置。假設民眾想在60 歲退休,並且在55 歲時,就開始調整股債比,理論上就算屆齡退休時,股票市場大跌,也不致於讓退休族面臨難以退休的大虧損。簡單一句話:當紀律化地執行退休規劃,也就是在退休前幾年,就降低持有股票的比重。如此一來,便可以降低投資人整體資產的價格波動風險。
市場越跌,越要勇敢正確投資!

說到這裡,讀者也許更有反駁的底氣:「妳要我定期定額長期投資,假設我退休時,剛好不幸又遇到股市大跌,不就一切都全毀了嗎」?對此,我倒是覺得理財大眾也許是「多慮」了。
因為理由很簡單:對於正式退休,每月要從過往投資中,固定領取生活費用的民眾來說,生活費雖是「定期」領取,卻並不需要讓資金「一次到位」。也就是說,扣除每月生活支出之外,其餘資金仍可繼續進行投資生利。假設投資繼續不斷投資25、30 年,或是一路持有到遇到股市大跌的2022 年,投資人也依然可以獲得不錯的投報率。就算是1989 年定期定額投入台股,經過25 年的時間,市場還是會「還投資人一個公道」的。
重點二‧ 長期投資標的以「分散風險」,而非投資單一標的「集中風險」。儘管長期定期定額投資很重要,個人還想要在此不斷重複,並提醒投大眾「安穩退休」的第二大重點在於:必須選對「分散風險」的標的,而不是將風險「過於集中」。例如最近幾年,國內投資人開始流行所謂的「存(個)股」投資術。然而,個人想強烈提醒投資人:所謂的「長期定期定額投資」,只限於「投資整個市場」,而非「單一市場」或「單一個股」。
之前,我曾經在個人臉書粉絲團中,鼓勵投資大眾越是遇到股市大跌,就越應該「勇於進場」。而且,也建議投資人不要單買個股,而應該「買全世場」。也許讀者會問:如果存個股不能分散風險,那麼,投資單一市場或國家(例如中國股市)就可以分散風險嗎?我先講結論:除了投資台灣單一市場(國家),其都都「不宜」!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立即反駁:妳說連投資單一市場或國家都不行,那麼鼓勵投資台股,不就犯了同樣的錯誤嗎?對此,個人也想引用政大財管系教授周冠男的反問回應:「你覺得台積電仍然是純粹的台灣公司嗎?台積電外資持股比例達75%,而且你認為全球景氣影響台積電比較大,還是台灣的景氣影響台積電比較大」?
周教授之前曾引用學術研究已經指出1,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狀況之下,只要在本地做到風險分散,其實也能同時達到全球風險分散。我個人也認為: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投資人來說,以投資整個台股的「0050」為例,就是「在本地做到風險分散」。但是,其他單一市場或國家,並不是「本地」。更何況,凡跨境投資,還更多了一個「匯損」的風險。
過去總有不少讀者,質疑個人「重押台股」的論點,存有太多投資偏誤。除了「海外投資報酬率較高」這個理由(但事實上,海外報酬率可能較高,卻多出了完全躲不掉的匯率風險)外,另一個則是「台灣的政經風險太高」。對此,我還是認為國人「太多慮」了。因為,只要是生活在這個島上、完全離不開這塊土地,每個人都是擁有一樣的命運共同體。就算台灣經濟與台股垮了,沒有任何人能逃得掉。再說了,就算台灣真的發生什麼了不得的大事,除非民眾逃得出四面環海的台灣,且有辦法領到海外投資的錢,否則,就算民眾擔心到白了頭,問題也依然是「無解」。
重點三‧ 假設要短期投資,勢必要進行股債配置。因為在股市短期下跌時,投資人還能藉由債券收益,提供定期而穩定的現金流。看完以上兩大重點,讀者也可能繼續提問:假設在1989 年股災進場的投資人,離退休期間不長,根本不可能有25、30 年,或連20 年都「等不了」(例如只有10或15年的時間),遇到股市投報率差,又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的因應之道,個人認為就只有透過「股債比」的配置來解決。
不過,也許已有讀者注意到了,今(2022)年整個金融市場的大跌,並非只有股票市場而已,包括債券市場也是跌得「慘兮兮」(表4-3-2)。單從這樣的數字看來,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債券部位,似乎也一樣難以避免虧損。
然而,投資人應該注意的是:投資組合納入投資等級債券的好處,其一,便是「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虧損風險及降低波動」。因為由右表(表4-3-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不同風險事件裡,如果投資人能夠在短期(約1 年左右)的投資組合中,納入不同的股債比配置,至少都能獲得比「單押股票」還少的虧損。
假設從另一個投資期間拉長(14 年)的角度,參見(表4-3-3)來看,儘管不同股債比(股債各半、股7 債3 與股8 債2)的年化報率稍差一些些,但投資人所承擔的風險,卻得以下降許多。
至於投資組合納入投資等級債券的好處之二,則是「在股市行情不佳時,還可以提供穩定配息收入」。舉例來說,蘋果(Apple)公司在2022 年下半年才發行的長天期公司債,票息就有4.450% 之高;至於台積電100% 持有的子公司TSMC Global Ltd. 才發行的10 億美元無擔順位公司債,固定年利率分別是4.375%(5 年期)及4.625%(10 年期)。
如果投資人想要在股市行情不佳時,能夠獲得穩定且無風險的穩定報酬,投資人在資產配置中加入的債券,就必須是優質,且違約風險非常低的優質債券,例如美國公債,或是全球龍頭企業的投資等級公司債。
至於其他非投資等級或垃圾債,雖然債息可能更高,但同時會有跌價及違約的風險,個人還是不建議投資人輕易持有。總結來說,正當市場大幅大跌且在快速「趕底」之中,我仍然想建議長期投資人,可以善用「定期不定額」、「逢低加碼扣款金額」的策略,透過「拉低投入成本」的方式,讓自己的投資績效更加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