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者隔離,
確診者隔離,
引言
確診者增多醫護負荷超載的同時也衍生出社會問題,一名確診男子因住院隔離,情緒失控不慎傷害三名護理師,確診/被隔離者壓力大如何調適。
銀髮一起玩\編輯部 Phoebe Lu
發表日期 : 1 6 月, 2021
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2021年5月28日一名62歲洪姓男子確診,隨後住進部立雙和醫院11樓的負壓隔離病房,期間他因不滿被隔離,經常與護理師發生爭吵,沒想到6月31日上午竟拿出利器弄傷三名20多歲年輕護理師,造成三人手部、胸部和腹部受傷,當場送往急診室急救,最嚴重者可能無法返回職場…
勇敢在第一線為我們照顧病患卻受傷醫護,非常難過又不捨,祝福三位早日康復並希望染疫先生也能盡早解除隔離。
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秉持著救人天職卻讓病患砍傷,大家一定要理性,拒絕醫療暴力,醫療暴力零容忍!
同島一命,大家務必要避免非必要外出,好好待在家,就是為醫護最好的支持。
深陷疫情風暴該如何是好?
疫情升溫至今已邁入第三週,從民間、企業乃至政府無不兢兢業業,因為這不僅面臨身體上的病痛,也為許多人帶來深不見底的情緒壓力,因此除了遵循醫學指引進行預防,我們還應該重視心理層面的問題,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就整理出一份安心手冊,幫助民眾如何在疫情中調適自己的壓力。
✎銀髮最新資訊,歡迎加入銀髮一起玩LINE好友:
延伸閱讀:怕隱形缺氧好心慌?要你A-B憋氣測肺功能、手機APP測血氧小心假消息又被盜個資!
一般人如何好好照顧自己?
1.盡量維持正常作息:保持生活的安定性,假如真的感到煩躁不安,可以先採取一些方法安定自己,例如找人聊天、整理房間、運動、寫日記等。
2.學習放鬆: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靜下心來好好休息,跟自己相處。
3.減少因訊息帶來的心理負擔:心理專家建議在危機時,盡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資訊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尤其在睡前不過分閱讀太多相關訊息,不道聽塗說,讓自己徒增焦慮。
4.勉勵自己克服生活:無論是寫日記還是喃喃自語,我們可以練習告訴自己「情況可能會很艱難,但我可以度過它」、「儘管此刻我很緊張,但我終究能跨越」。
5.做運動:做運動會帶來許多正面影響,像是改善生體機能,以及減少精神上的緊張,並幫助你轉移注意力。
6.設定讓你生活變得有趣的目標:當居家防疫讓你的生活受到限制時,試著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綁注意力放在平時不會注意到的小地方,像是閱讀、居家大掃除等,原先很難有時間好好做的事情。
7.正向思維:儘管每天新聞報導令人擔憂的資訊,也不要只往壞處看,嘗試用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並隨時保持希望,也不要忽略身邊美好的人事物。
8.不要害怕求助:當你備感恐懼、對自己和其他人失去信心,感覺無助和被孤立時,甚至出現睡眠障礙時,請即時向周遭人求助,或撥打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24小時全年無休,持續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當你需要居家隔離時該如何調適?
只要是曾暴露在疫區、與疑似或可能確診者搭乘同一交通工具、共用同一辦公室或曾拜訪其住家或醫院,儘管沒有任何症狀,都需要在居家自行隔離14 天,期間你須要注意以下事項:
1.健康的監控:密集測量體溫,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況,如果發現有發燒不退、咳嗽喘不過氣等情形,千萬不要自行搭大眾機通工具就醫,而是趕緊通報1922和救護車協助送醫。
2.配合居家隔離者,可請當地衛生局協助送餐。
3.工作內容的交接和辦理。
4.生活庶務的規劃:可以請他人協助處理待繳帳單和稅務,如果自身或基人有慢性病藥物要領取,可委託衛生局或社會局協助到醫院領藥,以及提供緊急需要的物資。
5.居家隔離期間難免擔憂恐懼,可以向親友傾訴,或撥打1925安心專線,尋求專業管道;如果對疫情有任何疑惑,可以洽詢1922防疫專線。
遭到住院隔離該如何調適?
1.正視惱人情緒:自由突然被限制,當下一定會不知所措,不要過分強求表現鎮定,以免累積過多壓力,影響後續隔離時的心情,學會和親友訴說,找到抒發的管道。
2.盡量轉移注意力:面對一個不確定、不熟悉的處境,各種的擔心憂慮也會隨之浮現,盡量讓自己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動」起來。
3.讓自己生活規律化:儘量把生活品質維持在一個水平,有讀書和工作時間、休息時間,娛樂時間,運動時間等。
4.穩定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狀態:記錄或向他人訴說自己的感想,並理性獲取正確的疫情資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面對失望相信希望!適應自己的暫時身分─「隔離者」
每個人對可能染疫都會感到害怕和恐慌,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不能一昧感到憤怒,因為對狀況沒有幫助,先學會不自亂陣腳,盡量讓生活維持平衡,保護自己、調適好生活和心理,儘管隔離的日子很孤獨,但一旦度過危機期,一切自然會回歸正軌。
延伸閱讀:戴口罩運動OK嗎?醫師提醒五種運動絕對不能做:恐要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