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問題 超減壓的BMW身心自療法,

腸道問題 超減壓的BMW身心自療法,

  • 腸道問題

引言

你知道嗎?腸道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比你想像中還要更緊密,因為它等同與人類的第二個大腦!




銀髮一起玩\時報出版 合作書摘
發表日期 : 28 10 月, 2022

所有的疾病皆肇始於腸道。─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

自我評估

腸道一般來說歸為消化系統或消化道,但其實它等同於人的第二個大腦。許多人都有腸道問題,卻未理解到,它會全面影響到健康與福祉。有些人久病纏身,但不知道源頭就出在腸道,它是健康出問題的第一道警訊。

問問自己有這些情況嗎:

❖ 有慢性腹瀉、便秘、脹氣、腹脹、胃灼熱或腸胃不適等困擾。
❖ 有大腸激躁症或發炎性腸道疾病。
❖ 經常感冒。
❖ 頭痛、腦霧或忘東忘西。
❖ 有睡眠障礙,很容易疲勞。
❖ 有皮疹、痤瘡、濕疹或酒糟性皮膚炎等症狀。
❖ 總是想吃甜食等碳水化合物。
❖ 關節炎或關節痛。
❖ 體重不自覺就改變了。
❖ 有食物不耐症。
❖ 長年營養不足。

你是否就是有種直覺?知道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或者感到有壞事將要發生了。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打從腸子裡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怎麼想也不知道原因出在哪。你在答案紙上選C而非B,或是放棄一個好到沒話說、難以拒絕的提議。

我常在事後感激腸道,在我猶豫時給我關鍵的答案。負責「思考」的大腦在頭部,但「感受」的中心卻在腸道,這是人體天生的構造。

有趣的是,在胎兒成形之前,這兩個系統都源自相同的胚胎組織。胚胎以極快的速度分裂時,有一群稱為神經脊的細胞發育出大腦與脊髓,另一群神經脊則形成了腸神經系統。幾億個神經細胞沿著腸道排列著,幫助腸道收縮,並讓它感知到身體的壓力與疼痛。

有些研究指出,腸道中的神經細胞數量,超過了脊髓與周圍神經系統內的神經元數量,因此我們經常將腸道稱為「第二個大腦」。因此,俗話說「相信你的腸子」,其實意味著「相信第二個大腦」!然而,除了給你直覺式的答案,腸道做的事情更多。

身體與心理健康都跟它有關,與大腦也有深度的連結。

壓力荷爾蒙以及腸道功能障礙

你是否有上台演說的經驗?在開場前,是否會突然想上廁所?這種現象很常見,畢竟壓力會影響腸道功能。心裡感到「七上八下」,或是發現有哪邊不對勁,人就會焦慮起來,急著要去上廁所。這種迫切感就是戰或逃的反應正在對腸道發揮作用!每一個人都出現過類似這樣窘境,被突如其來的壓力嚇到,不過腸子會立刻回復正常。然而,壓力持續太久的話,腸道就會發炎,進而導致相關的疾病出現。




腸神經系統可自行運作,因為它有數兆個神經細胞,會持續對腸道各個部位傳遞訊息。大腦與脊髓也會透過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著腸神經系統。動不動就亂踩油門,引擎會燒壞,身體也是。腸道失調的話,一些部位會開始發炎,之後身體其他系統就會生病。

身體偶爾需要發炎,才能產生保護作用,免於受到細菌與病毒的感染,但這套防禦機制不應該隨時處於備戰狀態。身體發炎時,來自白血球細胞的化學物質會被釋放到血液或受到侵襲的組織裡,以攻擊毒素並且擊退疾病。過程中,流到該部位的血液會增加,所以會有充血與升溫的現象。若有液體滲入那個部位,就還會造成腫脹。這種保護措施會刺激神經,使身體感到疼痛,但能保護受到侵襲的部位,以避開毒素的攻擊。然而,炎症沒有消退,那些化學物質會開始傷害所有的身體組織,包含大腦。

炎症是許多疾病的源頭,包括身體與心理。如今我們知道,壓力的起源很多,包括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不好、環境汙染、細菌感染以及情緒起伏太大。全身任何地方都會發炎,而星星之火是從腸道燃起的,因為免疫系統幾乎都在這裡。

培養快樂的腸道環境

身體每一種功能都有賴於正常的消化能力。腸道放鬆才能吸收營養素,全身上下才能得到能量。腸道健康,免疫系統才會正常,身體比較少發炎,也不會缺乏血清素。這樣心情才能常保平靜,不會老是受惡劣的情緒所折磨。

刺激迷走神經就能恢復消化功能。副交感神經系統透過迷走神經從大腦傳遞出訊息,以啟動我們的休息與消化反應。這時心情放鬆、有安全感,身體處於休息狀態,腸道內的分泌物會增加,腸道蠕動也更順暢。於是血流重新導向腸道,進而能吸收更多的營養素。

在腸道與大腦的協同運作下,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才能維持平衡。腸道內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稱為腸嗜鉻細胞,它會製造出身體內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血清素。有些免疫細胞與腸道神經元也會製造血清素。

此外,有些腸道好菌也會刺激腸道神經元以製造血清素。

血清素不論是腸道或大腦製造的,其基本的化學結構都相同的,但對各自領域所產生的作用卻不同。

在大腦中,血清素等同於「快樂荷爾蒙」,有助於調節食欲、心情、性欲與睡意。在腸道內,血清素會加速腸道肌肉收縮,並傳遞噁心或疼痛等訊號。

喜歡這篇文章,想分享於:
關鍵字:
推薦文章

請輸入關鍵字…

第一手銀髮友善景點資訊!
全在銀髮一起玩官方帳號!

X
台中大坑南觀音山步道南韓梨泰院萬聖節踩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