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引言
退休、獨處與身心健康…等,從東西方哲學與心理學的角度,透過思辨與提問的方式,結合心理治療師的專業看法,來討論現代人最煩惱的人生議題,幫助退休銀髮族面對生活難題。
銀髮一起玩\時報出版 合作書摘
發表日期 : 4 3 月, 2022
獨處(Solitude)
許多新聞報導都指出,近日出現了一種慢性又會致死的流行病─孤獨。上百萬人深陷孤單的深淵,其連帶產生的負面情緒,對健康的殺傷力十足。有些人發現,原來寂寞的不只有自己,便感到寬慰許多。有些獨居的人活得開心又自在,但看到相關的新聞後,不由得煩惱起來。
事實上獨處和孤獨是不一樣的。獨處是個人所處的環境與狀態,孤獨是一種渴望連結的疏離感。獨處和孤獨未必會同時出現,而後者會造成心理問題。孤獨感不見得在獨處的時候出現,身處人群中,反而更容易感到孤單。正如許多人交友滿天下,卻找不到一個知己。
存在主義哲學家談到,人類天生有一種擺脫不掉的疏離感。田立克說:「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一副軀體,這就是人與人最基本的隔閡,因此才產生孤獨感。」我們無法完全體會他人的思緒和感受,人與人之間有一道永遠無法完全跨越的鴻溝。所以,生而為人必須承受一點孤獨感,這是活著的必要條件。
面對孤獨的辦法之一,就是將它視為正面且值得追尋的生活狀態。歷史上不少傑出的哲學家都過著獨居生活:笛卡兒、牛頓、洛克、巴斯卡、斯賓諾莎、康德、萊布尼茲、叔本華、尼采、齊克果和維根斯坦,族繁不及備載。許多哲學家也都提到,練習獨居也是種不錯的挑戰。
蒙田認為:「幸福靠自己去實現。」所以他真心地享受自己的孤獨生活。他也建議大家,不妨做好獨自生活的準備,「學著管理自己的生活,畢竟你就是自己的管家,要好好訓練他」。
我們不一定要去當隱士,提倡獨居的哲人們也認為,這種生活方式不適合所有人;我們總是需要他人的陪伴。蒙田接著說:「時而獨處、時而找人作伴,這對生活才有益。獨處的時候,我們會想念親友;跟親友相處太久,就會想回到自己的空間。兩者相輔相成。討厭人群時,就用獨處來恢復對人的好感;獨處太苦悶時,一定要尋求朋友的陪伴。」
感到孤單的時候,不妨雙管齊下。大家都知道,生活太苦悶時,就該多與外界交流,參加社團或學習新知,試著走出自己的世界。不過,即使有人陪,有時也會覺得孤單。因此,我們也不妨反思一下,自己需要多少的情感交流。既然孤獨是自然狀態,除了尋求陪伴,培養獨處的能力之外,我們還需要一些實際可行的措施。說到底,孤獨是好是壞,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它。挪威的哲學家史文德森因此才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孤獨負責。
最重要的是,好好經營和自己的關係,學會享受獨處以及它帶來的正面意義。蒙田說:「靈魂會陪伴自己。大家不妨在心裡留一點空間,供你進行真心的自我對話。這個空間極其隱密,外部世界的種種交換與交流,都會被隔絕在外。」換言之,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零社群媒體的生活空間。
不斷進行自我對話,就能培養獨處的能力(見精神生活)。科技與網路如此便利,你我才會不斷分心、難以專注於內心世界。透過內省、冥想、閱讀和散步,就能學著陪伴自己。史文德森感嘆道:「現代社會最嚴重的問題,也許不是孤獨成疾,而是缺少獨處的機會。」強化和內在自我的關係,放下孤單、學會獨處,才能填滿內心的空虛感。
退休(Retirement)
退休不會令你一夕之間換了個人,你只是離開工作而已,而原本的生命繼續延續下去。
有些人害怕退休,也有人終其一生都在等著退休那天到來。不少人早就退休了,有的人覺得永遠也離不開工作。退休究竟是等待實現的目標,還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命運?我們有必要浪費時間思考這件事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現在所處的生命階段。美國哲學家大衛.路易斯(David Lewis)提出的思考方向很管用。他的生命概念乍看之下很複雜,卻好似有幾分道理。一般來看,人類是生活在三度空間中,雖然時間不斷在前進,但當下的每一刻都是真實而穩定的。這就是目前的主流觀念。不過路易斯認為,人類是跨越時間而活在四度空間中。不論任何時候,你都存在於某個「時間片段」,自以為身處當下的三度空間,但其實屬於四度的時間線上。也就是說,當你想像未來的自己時,那人便是未來某個時刻或階段的你,而不是現在的你跳到未來。
因此,當你在想像自己退休後的樣子時,那人不是穿越時空,而是經歷大半人生才到了未來,而那個人和你現在意識到的自己一樣真實。聽起來很詭異,因為我們現在無法意識到未來的自己,不過這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好比說,火地群島和阿拉斯加相差上萬公里,但它們都是美洲大陸的一部分;同樣地,年輕的你和年老的你是同一個人,只不過差距很多年。
這個邏輯讓人暈頭轉向,可是倒給了我們嶄新的視角去思考退休這件事。當然,退休是很重要的事,花點時間去思考,並不為過。既然我們活在四度空間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都一樣真實存在,為未來打算,才算是對自己負責。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敢保證未來的自己會有什麼樣貌和目標。現在我認為鄉村的獨棟別墅比較適合退休生活,可是搞不好到退休時,會比較想住在城市裡。嚴格說來,搞不好未來那四度空間的自己根本就不存在,也許我的人生撐不到退休那時。
因此,最理智的策略是為將來的自己安排不同備案,不要斬釘截鐵地設下單一的人生目標。沒有人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才需要規劃退休生活,以作為未來生活的藍圖。
因此,最好不要隨波逐流地生活。務實地規劃人生,把退休目標視為應變方案,做好準備,以預防各種可能的情況。
既然我們活在四度空間,那就得接受這殘酷而顯然的事實:退休不會令你一夕之間換了個人,你只是離開工作而已,而原本的生命繼續延續下去。有些人的生活完全建立在工作之上,那麼一旦離開職場,就會突然無所適從。在生命的某些階段,全心奉獻給工作,確實會有所回報,可一旦退休的腳步悄悄逼近了,就應該開始去思考工作以外的選項。做好退休的心理準備,才不會困在僵滯固化的身分當中,比如「經理」或「負責養家的人」。不要忘記,人生有許多事物可以追求,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和喜好。
有些人非常幸運,退休生活跟自己預先規劃的一樣。德國在一八八○年才推出世上首個退休金政策,所以這是非常晚近的議題。
一旦開始領取退休年金,你未來的可能發展就會變少,而留下一大段的人生可供回憶。這也是一種安慰。從一輩子來看自己各方面的經歷,你做過的事情就是你的一部分,就跟當下體驗到的一樣真實。除了令你感到挫敗、失望和心碎的事情,也包含你的工作成果和資歷。與其把它們當成陳年往事,不如看作延續到現在的影響力。
相片裡年輕的你從未消失,有一部分還在你身上,隨著時間流逝,你們依舊緊緊相連。進入退休生活後,我們就不難發現,生命要從整體來看,而不只是當前這個階段而已。
延伸閱讀:慢性疼痛、焦慮壓力大!哈佛醫學專家BMW法:培養運動習慣六大好處,喚醒副交感神經讓身心不暴衝!
本文與時報出版合作書摘,授權書籍:《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