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

  • 膽囊息肉

引言

發現有膽囊息肉,擔心息肉會有病變?胃腸肝膽科醫師詳解膽息肉的成因與癌化可能性。





文章授權\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發表日期 : 17 11 月, 2022

昨天門診遇到一位中年男性病患向我表示他因為焦慮快瘦了4公斤,我問他焦慮的原因?他說因為半年前檢查發現有膽囊息肉之後,就一直擔心息肉會有病變。

我花了一點時間向他解釋「膽息肉和大腸息肉是完全不一樣的,病變的風險非常低,憂心是多餘的。」

不過這讓我意識到有必要更新『膽囊息肉的衛教說明』,我參考最近歐洲胃腸醫學會刊的建議,做了一些補充,先提供給大家!


膽囊息肉在一般人群中的罹患率為 1% ~7%。息肉可分成四種:

1️⃣膽固醇息肉
這類佔的比例最多(60%),膽囊息肉超過一半是膽固醇息肉,這是因為膽固醇代謝異常堆積在膽囊壁上形成。

2️⃣肌腺瘤
佔25%,通常侷限在膽囊的底部,起因為膽囊內壓過大造成膽囊壁結構異常,肌肉層增生而成。基本上沒有惡性的疑慮。

3️⃣發炎性息肉
佔10%,顧名思義是因為膽囊慢性發炎形成。

4️⃣腺瘤
少見(0.5-4%),可以說是有癌變風險的息肉,但目前還未證明膽囊癌皆是由腺瘤轉變而來。有一半的腺瘤合併有膽結石存在。

✎追蹤銀髮最新資訊,請按右邊→《加入銀髮一起玩LINE好友》

addline

延伸閱讀:膽囊手術後飲食?注意膽囊術後症候群,飲食NG小心再結石!


Q:息肉會變成癌症嗎?
A:絕大部分中等大小的息肉(0.6〜1公分)都表現為良性的自然進程,但有少數惡性腫瘤性息肉直徑不到1公分(這很罕見我是沒遇過)。
在幾項大型研究中,大於1公分的息肉明顯增加發生腺瘤的可能性(有統計腺瘤平均大小為1.4公分),息肉越大,癌變的機率越大,若大於1.8公分會是膽囊癌的機率就更高了。

Q:膽囊息肉會長大嗎?
A:統計起來平均追蹤三年的時間,有6.6 %的息肉會長大,雖然變大的機率很低,但仍有可能。




Q:超音波可以區分息肉是良性或惡性嗎?
A:不容易。杜普勒超音波是可以協助判斷是否為腺瘤,不過大部分的息肉用超音波不易區分是否有惡性變化,大多是靠測量大小推測,有懷疑惡性腫瘤時,可安排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

Q:膽息肉會消失嗎?
A:統計上有10 %的小息肉在追蹤過程中會消失。有可能是 起初將結石、膽泥、膽固醇的堆積 或是膽壁上的皺折「誤認為小息肉」, 後來再仔細看,息肉就找不到。 也可能原本就是發炎性息肉, 當膽囊發炎改善,息肉就跟著消失了。

Q:飲食上要注意什麼嗎?
A: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膽固醇息肉跟飲食中的膽固醇有關,避免高油飲食應該是合理的,尤其有許多人還合併有膽結石,應多留意是否血脂肪過高。

膽息肉依據大小有以下建議:
1️⃣若『息肉大於1公分』,或『每年增加0.3公分』,或『鄰近膽囊壁有增厚(大於0.4公分)或消失』,或『息肉內有血流訊號』等現象,皆會懷疑有癌病變風險,應考慮膽囊切除。若無切除,應持續密切追蹤。
2️⃣大小為0.6~1公分,建議開始每 3~6 個月超音波追蹤 1 次,如果息肉大小未見增加,隨後可每年追蹤1次 。
3️⃣一般檢查偶然發現的無症狀且直徑小於0.5公分的息肉,不追蹤似乎也是合理的。
最後要提醒的是,息肉和結石常常同時存在,有時候超音波很難區分是否有大息肉混在裡面,臨床上也有膽囊腫瘤被誤認為結石的案例,所以不確定時,多做幾次超音波是必要的。
以上是一般原則,合適的追蹤方式還是要跟您的醫師討論喔!

延伸閱讀:胃腸肝膽科醫師列出「16項大腸癌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加工肉品、久坐不動、抽煙、含糖飲料通通有!


文章授權: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喜歡這篇文章,想分享於:
關鍵字:
推薦文章

請輸入關鍵字…

第一手銀髮友善景點資訊!
全在銀髮一起玩官方帳號!

X
慢性阻塞性肺病預防落枕 頸部肌肉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