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引言
從孩子到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都該學習的成長課,親愛的大人,你認識住在自己心裡的那個孩子嗎?
銀髮一起玩\境好出版 合作書摘
發表日期 : 29 8 月, 2023
如果在漫長的人生舞臺上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老人就會覺得或者擔心自己活得沒有尊嚴。這時候的內在小孩就需要承認自己的自我價值,保護自己的尊嚴。
人年紀大了以後,有一些特別的情況會發生。第一個就是身體不再健康,變得衰老,並且可能伴有疾病。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王國,一個叫作健康王國,另一個叫作疾病王國。每個人都喜歡待在健康王國裡面,當健康王國的國王,但是遲早我們都會成為疾病王國的國王。」
有疾病的內在小孩
換句話說,我們在年紀大了以後,一個有疾病的內在小孩就會出現。有疾病的內在小孩是怎麼回事?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生病了會如何處理?首先,他要到陌生的地方,見到陌生人,如到醫院去,見到醫生、護士;其次,可能還有傷害,如打針,或者用儀器探入身體做檢查;再就是和家人分離,醫院採取的隔離措施等。雖然有疾病的內在小孩知道這些措施是在治療你,但是卻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帶有侵犯性、使人痛苦,你可能要脫下你的衣服給別人窺探。
這樣的內在小孩會有分離的意向和融合的意向,別人可以進入你的身體,還會帶來強烈的羞恥感以及不確定感。這是有疾病的內在小孩的一個意象,當然在醫院裡也有比較好的一些意象,如護士在一定意義上就像代替了母親,因為她會撫摸你,幫你量體溫,打針疼的時候,她會拍拍你,說一些安慰的話。
所以,很多老人到了醫院裡,就會撒嬌,因為他在家裡得不到溫暖,到了醫院,他就很願意讓護士來幫他量血壓、聊天,甚至願意讓護士、醫生去檢查自己的身體。所以實際上,有疾病的內在小孩有兩個,一個是恐懼的內在小孩,另一個就是撒嬌的內在小孩。
恐懼的內在小孩會化身為不合作的老人,因為他非常害怕自己被診斷出疾病,會失去自主性,所以他變得特別偏執、倔強、對抗、不合作。而撒嬌的內在小孩就會天天撒嬌,求關注。
內在小孩的孤獨感
在老年的時候,除了疾病以外,還有分離。人在年紀大了以後,一些老同學、老朋友,病的病,死的死,經常面臨生離死別。到了六七十歲以後,可能很多人就不想再參加同學聚會了。因為每參加一次,就發現又有一些同學離開人世,而且自己也逐漸行動不便。
所以慢慢地,內在小孩的孤獨感就出來了。這個也是小孩常常有的一種感受,每當他自己要去上學、父母離開時,他都會有這種深深的孤獨感。而老人因為生活圈子的日漸萎縮,他的內在小孩的孤獨感會更加明顯。
如何療癒這種孤獨感呢?在過去,人們住的是幾代同堂的四合院,這種形式能夠療癒這一部分的孤獨感。但是現在,幾代同堂的情況幾乎不復存在,特別是在城市裡面。現在常見的變通辦法是父母和兒女在買房時買在同一個社區或者相距不遠,孩子坐月子的時候,還是由母親過來照顧,或者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照顧孫子,老人生病的時候,兒女照顧起來也方便。
西方文化從心理治療角度,認為個體應該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出去,否則就是分化不良。可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所謂的家庭是一個單位,確切地講,核心家庭加上原生家庭才是一個單位,而不是僅有小夫妻的核心家庭。
現在有很多老人說,「我終於等到自己退休的年齡了,我要出去旅遊,我不要幫你帶孩子,我們已經帶了一輩子的孩子了」。但實際上,你會發現,只有在看著自己的後代成長,培養跟孩子的關係,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親密關係。
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樂趣,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但是就消除老人的孤獨感而言,旅遊交友、培養愛好都抵不過親情。
所以我們會覺得,親情、天倫之樂是解決孤獨的內在小孩最好的途徑。
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內在小孩
老年人的第三個內在小孩就是對死亡的恐懼的內在小孩。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越來越不好,聽到的死亡的消息越來越多,自己可能也真的診斷出了一些疾病,因此會夢到死神,會從周圍的一些資訊中嗅到死亡的氣息。所以,有些人開始出現一些對抗死神的做法,就是所謂的養生和保健。買保健藥品,買保健儀器,買各種藥物,實際上都是花錢買安慰。
我的一個朋友的媽媽,退休金比較寬裕。有一次他就發現他媽媽花三四萬元買了一堆保健食品。雖然她買回來的保健食品大都沒什麼效用,但是有一點是有用的,那就是她的心情。
因為你沒辦法解除她對死亡的恐懼,但她買這些東西以後,心情會感覺好一些。所以她是在花錢治療她的死亡恐懼。如果一個人對死亡恐懼,他總要去做一些事情來緩解,你還不好說他做得無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還獲得了一定的樂趣,增強了人際交往。他們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有自己的信念,而且大家在一起這件事本身,也可以對抗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作為子女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就不要埋怨銷售養生品的業務員,他們之所以能夠銷售商品,是因為他們比你還瞭解父母的身體狀況和心理需要。
要有尊嚴地活著的內在小孩
步入老年以後,除了前面說的疾病、孤獨和怕死等內在小孩以外,還有什麼樣的內在小孩會出現呢?那就是要有尊嚴地活著的內在小孩。
步入老年的人,已經經歷了人生,已經有生活體驗,有自己的後代,也有自己的工作,他是否能夠接受自己退出社會舞臺?我們可以看到有些老人堅守崗位,一直回聘,在主管位置上不下來,或者雖然已經下來卻仍要干預別人的管理。
從表面上看,這些老人非常勵志,德高望重。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在漫長的人生舞臺上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老人就會覺得或者擔心自己活得沒有尊嚴。這時候的內在小孩就需要承認自己的自我價值,保護自己的尊嚴。因此,不是說老人就一定要退出人生舞臺,而是說他自己要在內心承認自己的有限性。
德國的家精神病醫院,有一部分住的是症狀比較輕的阿茲海默症病人,這類病人的症狀主要是遺忘、健忘、記憶障礙,但是他們是有社會功能、生活知識。
他們又在醫院旁邊創建了一所幼兒園,目的是讓這些患有輕度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可以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這個方式既可以刺激這些病人的記憶,延緩他們的記憶力衰退,還可以讓他們把生活經驗跟孩子一起分享,指導孩子和保護孩子。
因為當一個人老去的時候,他就漸漸失去了和世界的連結,如何才能夠幫他建立連結呢?這家醫院解釋他們的做法:由於年紀大了,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病症狀,這些病人就要退出人生舞臺了,可是我們讓他們可以和孩童再度生活在一起,他們還保有一定的能力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