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拖延症,
引言
事情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拖延症是每個人都有的症頭,只是程度或多或少而已,人們總以為拖延只是一種習慣,不算什麼嚴重的事,但其實習慣性拖延症的背後,藏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銀髮一起玩\時報出版 合作書摘
發表日期 : 7 6 月, 2023
一個人如果因為某件事情來詢問你的意見,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有拖延方面的問題。如果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他也不會來求助;但如果他知道該怎樣做卻又沒做,就是有拖延問題。如此看來,其實大部分人都有廣義的拖延症。
拖延也分許多種,每一種都有各自的理由。一個人拖延得越嚴重,代表他所需要配重的情境就越艱難。也有比較特殊的拖延,比如大多數人在即將進入非常危險或未知的情境時,一定會想方設法拖延到最後一秒。
拖延有理?一拖再拖的五大原因
有人在生活各方面都會拖延,早上該起床時就賴床,晚上很晚了又拖著一直不睡。哪怕是有人發錢,他也會懶洋洋的,不想去領。
如果是上述的情況,我們有理由懷疑這類型的人存在一些內在的、隱密的憂鬱情緒,這種憂鬱不一定到了可以稱為憂鬱症的程度,但它會降低人的內在活力,如此就會很自然出現廣泛性的拖延。如果只是在某一類事情上拖延,那就有必要研究一下,為什麼這個人並非在所有的情境下都處於拖延狀態。
每一種拖延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拖延有理」。人類和大部分的動物不同,大部分的動物不會拖延,牠們想做什麼就會去做。拖延這件事,需要大腦複雜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比如能夠估算當下正面臨什麼樣的情境,這個情境裡存在著怎樣的挑戰,目前有多少資源,運用資源應對挑戰的勝算如何……等。經過這樣一番沙盤推演後,才會認為自己可以延遲些再採取行動。
所以拖延其實是一種比較高級的防禦機制,它需要將多種比較簡單的防禦機制組合起來才能進行。
與其試圖解決拖延,不如先找出拖延背後的問題與情緒,才能徹底根除拖延症。
理由一:無法捨棄之前的生活狀態
拖延有個實實在在的好處,就是只要你不做,就保持了一種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是個舒適圈,對於一些人而言,哪怕是將要被升遷、要到不錯的地方旅行,又或是能實現夢想,也是對連續性的打斷。即使這種連續性只存在於他的幻想中,也一定要加以維持,所以拖延可能包含了一個人無法割捨的某種問題。
此外,不同的人對打斷連續性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對連續性會有非常執拗的要求,比如換一張床就會睡不著,換個地方吃飯就會水土不服;而有些人在這方面就沒那麼敏感。
理由二:害怕成功
一個人如果成功,除了會失去上述所說的連續性之外,別人對你的期待和要求也會隨之提高,如果你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為了不成功,就會一再拖延。
理由三:害怕失敗
另一個跟害怕成功完全相反的原因,那就是害怕失敗。這類型的人擔心,如果做某件事失敗了,別人就會認為自己能力很糟。但如果一直拖到那件事期限已到,不需要做了,或被別人做了,自己就不會被別人認定為失敗者,因為「我只是沒做,而不是做不好」。所以,如果特別害怕失敗,也會造成拖延。
還有一個更糟糕的原因,就是已經認定自己就是個失敗者,甚至最好大家也都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這就是一種連續性,你可以繼續維持原狀,安全待在原地不動,並且覺得舒適安逸。
理由四:對討厭的人或事進行被動攻擊
如果攻擊是主動的,可識別度會很高。比如,一個人大聲叱喝甚至是辱罵別人,對方可能馬上會被誘導出憤怒的情緒,衝突立即爆發。但被動攻擊不同,它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發現。
例如,你交辦的事情我就是遲遲不進行,非得拖到最後一刻才勉強完成,因為我對你有成見,我不想讓你稱心如意,所以就一直拖延,讓你處於不利之中,或拖累你。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主動攻擊你,但藉由拖延你交付給我的事情,間接地攻擊你,這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種拖延通常被精心計算過,對方一定會在工作的截止日期前臨時抱佛腳,將工作盡速完成,但品質正好達標,低空飛過門檻。因為如果任務不過關,那他之後就沒有被動攻擊的機會了。如果你是這種下屬的主管,你可能總是處於被攻擊的狀態,會覺得很不舒服,但又挑不出對方特別嚴重的問題。
理由五:要做的事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如果你被要求去做的事,甚至是你要求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的價值觀不符,你的內在就會不斷釋放抗拒的信號。
或許你也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但你可以藉由觀察自己拖延的事情,來反推自己的價值觀。比如一個內向的人,如果把他放在一個需要不斷和人溝通、打交道的位置,他可能就會出現抗拒和拖延,因為這個工作需要做的事和他的價值觀不符。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要做某件事情,可是我們的價值觀卻不認同這件事,兩者之間就會出現矛盾,我們的內心就會抗拒這件事或者拖著不去做。
從正面角度看拖延
一提到拖延,大家首先想到的大多是一些負面的影響,但透過上述分析拖延的原因,我們可以慢慢瞭解自己,這樣看來,拖延也有積極且正面的效應。此外,拖延也會使可能出現的危險情境被一再延後,提醒自己要三思而後行。
一個人在形成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過程中,會不斷進行嘗試,並在嘗試中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投入到真正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上。所以,這些拖延現象在冥冥中為他保駕護航,使他朝著最合適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早就過了形成三觀的時期,卻仍常有拖延的行為,那就要好好地想一想,你究竟認為什麼事情是有價值、肯定不會拖延的。
拖延現象其實是個自我覺察的機會。從拖延心理學,我們可以重新理解自己,並透過自知與自覺,做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這樣我們才會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並主動採取行動,而不是被人推著走。